新闻动态

NEWS CENTER

新兴市场医疗技术企业正挑战跨国巨头 细分领域掌握主动权

/ 2017-06-21

医疗技术领域的格局正在悄然变化。在一些细分领域,跨国企业不再占据主要市场,来自新兴市场的企业正在取得突破口。

“尽管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的医疗技术行业中处于强势地位,他们的优势也会快速变化。忽略这些企业的跨国企业将处于危险的境地。” 作为波士顿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医疗科技行业负责人,罗英这番话的背景,是诸如药物洗脱支架、病人监护设备、骨科植入物等领域,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占领了过半市场。

5月19日波士顿咨询发布《医疗技术——新兴市场企业的下一个风口》,该报告显示,近年来中国医疗技术企业的收入增速领先于同领域欧美巨头,但营收和市值仍远未到达同一水平线。对于产品的渠道拓展问题,罗英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,很多企业选择从外资“顾不过来”的民营或一级、二级医院起步,逐步稳固市场,走向海外,“这也是一条路”。

收入增速超过跨国巨头

在低成本、产品本地化、灵活的营销策略以及政策支持等多因素下,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医疗技术企业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。

波士顿咨询报告显示,在2015年全球前200家医疗技术企业创造的收入中,新兴市场企业仅贡献了2%。罗英解释道,在新兴市场企业的贡献中,中国企业占比绝大多数。尽管新兴市场的医疗技术领域收入不高,但以中国为例,2010年与2015年度收入相比,本土医疗技术企业迈瑞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6%,威高为19%,乐普则达到29%;而美敦力、强生、西门子等全球医疗器械巨头,这一数字均未超过2%。

这意味着我国医疗技术企业的收入正在快速增长。在一些细分领域,这些本土企业的产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。波士顿咨询报告显示,柏盛国际、乐普医疗和微创医疗目前占药物洗脱支架销售量的80%,而在2004年,跨国企业占据这一产品近90%的市场份额。在病人监护设备和骨科植入领域,中国企业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。

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优势专项的全球负责人Dinesh Khanna看来,新兴市场企业擅长借助他们对本地市场的了解和优势,在快速发展的当地市场取得领先地位。相比于大型跨国公司,本土医疗技术企业成本较低,更擅长按照本地需求和限制来提供定制化产品。

虽然整体发展趋势向好,不过机遇亦伴随着诸多挑战。由于中低档产品的研发成本较低,相比于跨国公司,本土企业的研发费用也较低,若参与高端产品的竞争,其研发仍需要更高薪资的研发人员,因而成本优势可能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。

“新兴市场企业过去几年可能成本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,这也是他们成功起家的优势之一。但是未来尤其是中国企业,越来越多需要靠研发来更多投入,做产品上的升级。”罗英说。

挑战国际市场

本土医疗技术企业收入快速增长,成本较低,但企业市值仍无法与跨国巨头比肩。波士顿咨询报告显示,新兴市场医疗技术企业中体量最大的是迈瑞,2016年私有化的交易价格为33亿美元;而美敦力作为最大的专业医疗技术企业,市值超过1100亿美元。

尽管企业市值及营收低于同类跨国企业,但这些本土医疗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仍比较可观。波士顿咨询举例称,迈瑞将营收的10%投入研发当中,华大基因则把企业营收的三分之一以上投入研发。

在提升研发能力、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另一端,这些医疗技术企业仍时常面临产品渠道的难题。

“这些大的企业在中国几十年,它们的产品医生用得比较习惯,如果没有提供一个特别好的理由,医院不一定非要换别的产品。”在罗英看来,好的理由包括产品创新,能够解决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;价格优势,比同类便宜很多;或者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
因此,循序渐进的突破市场是很多企业通常的做法。以跨国巨头难以兼顾的民营及一级医院开始,逐步培育市场,向海外发展,参考了一些国内企业的发展路径,罗英提出了这样的方案。

虽然跨国巨头在新兴市场的整体占有率仍占据显著优势地位,但近年来这些企业也在降低成本、调整产品组合,采取本地化营销等,来稳固自己的市场地位。波士顿咨询举例称,GE医疗在中国销售的产品约一半是在中国研发的,这些医疗设备业务受益于此番策略,在中国的销货成本低于全球平均水平。

与之相对,我国的医疗技术企业已经开始扩展国际市场,希望在细分领域建立市场地位。例如,迈瑞在日本、欧洲和美国已成为病人监测设备的第三大供应商,三诺生物在全球血糖监测仪生产商中位列第六。

在罗英看来,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医疗技术企业,首要的增长动力来自于本土及同类国家日益扩大的市场,而借助于海外并购以及自身实力的发展,“这些新兴市场的企业,也会成为医疗科技领域的全球挑战者。